那些我所無法理解的幼兒園文化,100種送禮的理由

最近有關到底需不需要加入班級Line群組的議題,吵得沸沸揚揚。事實上當孩子開始就學後,你才會發現,加入群組與否只是個精彩預告片,日後還會有千千萬萬個你可能無法接受或理解的怪現象,慢慢浮出檯面。

而這些因價值觀不同所衍生出的奇特文化,可是遠比開學之初的什麼分離焦慮、作息調整、或是環境適應還更困擾著我。

比方說,幼兒園送禮送不完的文化。

小家庭孩子生得少,寶貝孩子一年一次的生日,準備些簡單的零食甜品與同學分享長大的喜悅,或許還說得過去。但下半年西洋節慶多,舉凡萬聖節、耶誕節,都有極度「熱心」的家長,細心準備一人一袋份量不算少的糖果發送給班上同學,就確實讓我不解。

是真心想分享?或只是不得不跟著做?

我並非完全反對,在特殊或有意義的日子送禮,畢竟平淡的生活就是有了過年過節,才顯得有高有低值得期待。不過我確實很在意,送禮是否送到心坎裡(無論是贈與者或是受贈者),還有孩子是否真的明白,送這份禮的意義何在?

校園是個真實社會的縮影,我們當然無法也無權去干預他人的價值觀,所以我不會要求園方強制規定家長們停止送禮。

那麼,至少就從我自身做起吧!

這兩年到日本旅行的頻率高,準備個伴手禮給工程師帶回給公司同事,是每回返台前必須完成的代辦事項。小班時期還懵懵懂懂,但升上中班後的昇哥,在旁見狀也會提出,想跟其他同學一樣,在海外買個土產到班上分享的要求。其實跟著工程師的部分一起採買並不困難,但我實在不願意讓孩子完全不經思考,就把這樣的送禮模式視為理所當然。

對社會人而言,休假旅遊後帶著伴手禮返回工作岡位,是為了感謝自己不在職期間,可能因代理而造成同事某部分的困擾。但身為幼兒園生,不到校理論上不造成任何困擾(說不定老師還更開心),我想得出來的理由,應該就是單純想跟同學們分享旅途中的見聞,以及享受「贈與」的過程罷了。

把為什麼大人需要準備伴手禮回公司的原因,以孩子能懂的語言解釋給昇哥聽,雖然似乎一知半解倒也欣然接受。於是後來的我們,如果在當次旅行實在沒有理想的選項,也不會勉強自己,硬要在免稅或土產店店採購了無新意的伴手禮。

試著發揮創意,送禮才能送到心坎裡

一旦決定不再準備伴手禮,反而心有餘力去激發出不同的想像。

連著兩年在秋季到日本,街頭處處可見樹梢呈著艷紅、燦橘、及鮮黃色彩,是位處亞熱帶的台灣,不容易看到的絕景。於是我們想到了,何不把這樣的秋色帶回台灣?

2016年的關東之旅,一路請孩子注意路邊形狀保持完整、變色美麗的紅葉,回台後我們做出了紅葉書籤。2017年繼續如法炮製,小兄弟就這麼蹲在北海道大學的銀杏大道旁,樂此不疲地找出有美麗鵝黃色的銀杏葉,各蒐集到30片以上的黃葉才收工。

回台後再簡單地加工,把旅行中所見的季節美景護貝在小小的封膜裡,分送給親友及班上的同學們。不是很貴重的禮,但卻蘊含孩子們的用心,並且保證獨一無二。

遇到生日也一樣,昇哥知道媽媽對於甜食提供的原則,於是自行提出了想分享當季產、光烤箱烤過就甜香無比的地瓜。也曾在某年我們一起動手做,用真材實料的香蕉磅蛋糕取代市售鮮奶油蛋糕。當自己用心思考過,然後投注心意挑選、手作,也才能賦予送禮更實質的意義,而不只是因為大家都這樣做,所以我也必須跟著做而已。

孩子並不會因為一次慶生會不準備、或出門旅行沒帶回土產就變成邊緣人,但提供過量的加工食品或物質給孩子,卻很可能會造成其他家庭的困擾。

現代的孩子普遍豐衣足食,在幫孩子準備禮物的同時,其實該思考的是,怎樣的禮物才是能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分享的喜悅、並且受贈者也真心喜歡?在不那麼確定這問題的答案時,寧缺勿濫或許也是種選項。

兩個男孩的媽,記錄與來自不同星球人類的相處點滴、親子旅行規劃。研究如何以快時尚品牌穿出質感,分享適合育兒的媽媽穿搭。目前還在育兒的路上,漫步欣賞迷人的風景。

訂閱電子報 🔔

請輸入您的電子信箱開始訂閱我們最新資訊!

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

上 / 下一篇文章